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橙子法庭|从恶语相向到握手言和,这波橘子纠纷的反转也太秀了吧!

时间: 2025-08-29 14:19 来源: 秭归县人民法院

微信下单,万元定金,数百箱柑橘承载着合作的信任与丰收的希望。

然而,从亲密合作伙伴到对簿公堂,只因货款迟迟未结,恶语相向于社群。

一场看似普通的买卖纠纷,为何会闹到法院?

是行情波动的无奈,还是诚信缺失的必然?法官又如何巧解心结,让这对“旧友”重拾信任?

甜蜜订单下的信任基石

柑橘飘香的季节,果农熊某与采购商吴某通过微信达成买卖协议,一纸“电子约定”将双方紧密相连。

吴某爽快地支付了1万元定金,熊某则满怀信心地开始组织货源,依约供货。

一车车饱满的柑橘,不仅是货物,更是熊某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对合作伙伴的信任。

熊某累计供应了2867件柑橘,在最后一车装货时,因吴某周转箱不足,熊某为顺利交货,特地找老乡借了300个周转箱用于包装,并承诺事后归还,以上货物及周装箱费用总计将近18万元,其中包含300个周转箱的费用(每个20元,共6000元)。

账目清晰,合作顺畅。彼时,双方是奔着共同目标前进的伙伴,信任是这座商业桥梁最坚实的基石。

倘若一切按部就班,这本该是一段合作共赢的佳话。

拖欠货款与失控的“情绪火山”

然而,合作的乐章很快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货物交付后,吴某仅支付了两车共计699件柑橘的货款及定金,共计5万余元,剩余的12万余元货款迟迟未结。

行情起伏本是市场常态,但沟通的断裂却让矛盾急剧升级。熊某多次催要,吴某虽又分四次支付了5万元,但仍欠7万余元。

更让熊某寒心的是,到了年后,吴某开始不接电话、不回微信,玩起了“人间蒸发”。

长期的催讨无果和对方的冷漠,瞬间点燃了熊某心中的委屈与愤怒。一气之下,他在共同的微信群里出言辱骂吴某,试图用这种极端方式逼迫对方现身。

这一骂,虽事出有因,却彻底将经济纠纷升级为了个人恩怨。

法律的争议未解,又添了人格对立的情绪隔阂,使简单的欠款问题变得复杂难解。

法官巧调解与“双赢”的结局

诉讼中,熊某为防止吴某转移资产,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成功冻结其银行存款八万多元。

冻结措施迅速生效,限制了吴某的经营与消费,使其切实感受到法律压力,转而主动要求解决纠纷。

双方争议焦点集中在货款、周转箱的费用和恶语相向这两点上。

为了实质解纷,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策略,精准聚焦双方核心诉求。对吴某,法官明确其拖欠货款已构成违约,财产保全已生效,唯有真诚面对、解决纠纷才能解除限制、挽回商誉。对熊某,法官一方面肯定其债权清晰,另一方面也引导其换位思考:公开辱骂虽解一时之气,却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需负法律责任。

法官的调解如同一剂“清醒针”,引导双方从情绪对抗回归利益共识。他帮二人细算“三笔账”:眼前的“法律账”、长期的“经济账”,还有无价的“信誉账”。

最终,双方各让一步:熊某自愿放弃部分款项,只要求支付8万元整;吴某也认识到错误,当场分两笔支付结清,每笔支付4万元。

一场积怨已久的纠纷,终于在法律框架下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方式圆满化解。

 

此案虽小,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经济中最珍贵的品质——诚信。

对商家而言,诚信是比黄金更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次失信可能意味着永远失去一个伙伴。

当我们权益受损时,也应保持理性克制,学会用法律武器而非情绪暴力来维权。

毕竟,法律守护的不仅是公平正义,还有那份可能被怒火掩盖的、最初的合作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