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法庭|“小纠纷”巧调解 “欠薪结”终化解
一笔拖欠四年的劳务费,一通剑拔弩张的争吵,让昔日合作建设的双方对簿公堂。矛盾看似不大,却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关乎诚信与公平。近日,在秭归法院沙镇溪法庭的悉心调解下,这起积怨得以成功化解。
踏勘现场 探明纠纷根源
矛盾始于四年前的一纸《猪栏建设协议》。袁某依约建好了猪栏并交付使用,梅某却迟迟未付清八千余元尾款。多年催要,换来的只是推诿搪塞,甚至在一次电话沟通中,双方情绪激动,言辞激烈,使僵局更深。案件进入法院后,承办法官并未简单开庭审理,而是决定亲赴现场,一探究竟。法官走进猪舍,仔细查看每一处细节:屋后排水沟因坡度不足导致污水倒流、积水难除;猪栏内盖板缝隙过大,致使小猪跌落沟中;还有门口未完工的边角与残留的水泥疙瘩……这些建设时埋下的“小毛病”,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逐渐发酵成了双方心中的“大疙瘩”,也成为梅某拒绝支付尾款的直接理由。
释法说理 搭建和解之桥
查清了问题的症结,如何化解成了关键。法官将双方请到村委会,营造一个能够心平气和对话的环境。他并未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双方各自陈述想法、倾诉苦衷,并适时介入,从法律和情理双重角度进行剖析。一方面,袁某依约完成主要建设任务并交付使用多年,梅某理应支付相应报酬;另一方面,工程确实存在瑕疵,给梅某的使用造成了实际困扰。法官的耐心沟通,如同在双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彼此看到了对方的合理诉求,也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激烈的对立情绪逐渐缓和,解决问题的诚意开始显现。
互谅互让 实现案结事了
在法官的主持下,和解的轮廓逐渐清晰。双方最终各退一步:梅某不再坚持全额拒付,同意自行雇工修复排水沟、盖板等存在问题之处;袁某也体谅梅某需要投入额外成本进行整改,自愿在尾款上做出让步。方案就此落定——梅某当场向袁某支付5000元劳务费尾款,双方纠纷一次性了结。这一刻,积压四年的怨气烟消云散,两人的手重新握在一起。袁某由衷地向法官表示感谢:“您们真是满心处处为我们考虑,解决了问题,拿回了钱,谢谢您们!”
这起小小的劳务合同纠纷圆满画上句号。案件虽小,折射的却是司法为民的大情怀。它不仅是讨回了一笔欠薪,更是修复了一段社会关系,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案结事了的深刻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