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丨劝酒需谨慎 莫让“盛情”变悲剧
一顿家常饭竟成生死离别,一杯薄酒何以背负法律责任?这场用生命换来的警示告诉我们:推杯换盏间暗藏的法律红线,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案件回顾
2025年4月3日,周某雇佣郑某来家中做工,工作完成后,周某出于好意挽留郑某在家中吃晚饭,同时主动邀请郑某喝酒,郑某未加推辞,二人把酒言欢。用餐结束后,郑某不顾危险,坚持驾驶两轮摩托车离开且未佩戴头盔,途中因操作不当坠入路边沟渠,头部受伤严重,最终因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5年5月8日,在两河口人民法庭的主持下,周某与郑某的家属就郑某死亡对其家属造成的经济损失赔偿问题达成了调解,然而生命的逝去已无法挽回。
法律视角:劝酒者需担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共同饮酒人之间负有相互提醒、劝阻、照顾的义务。若因劝酒行为导致他人酒后发生人身损害,劝酒者可能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本案中,周某作为饭局组织者及劝酒人,未能有效劝阻郑某酒后驾车,亦未提供安全护送或留宿保障,存在一定过错,最终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血的教训:酒驾+疏忽=致命
◇劝酒之祸:酒精会严重降低人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共同饮酒人之间负有相互提醒、劝阻、照顾的义务,然而本案中,周某作为饭局组织者及劝酒人,未能尽到劝阻郑某及照顾义务。
◇酒驾之险:郑某明知自己驾驶摩托车前来,仍放纵自己饮酒,酒后过于自信驾车离开,最终酿成悲剧。
◇头盔之缺:若郑某能按照规范佩戴安全帽,或许能减轻伤害,但安全意识的淡薄让生命失去最后一道防线。
法官提醒
请文明聚餐,拒绝劝酒。一次用餐本为好意留客,却因疏忽与侥幸成为两个家庭的伤痛。法律不会因“善意邀约”而免除责任,生命更不会因“一时热情”而重新来过,让我们以案为鉴,摒弃劝酒陋习:
1.拒绝劝、拼酒:真正的待客之道是充分尊重他人的意愿,不以酒量论英雄。
2.同桌应尽责:共同饮酒人应尽到劝阻、照顾义务,主动协助安排代驾、护送或留宿,避免饮酒人单独行动。
3.自身需警醒:饮酒者应量力而行,杜绝酒后驾车等危险行为,严守法律法规。
生命无价、责任如山,拒绝劝酒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