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动态|守护劳动尊严:一纸合同背后的司法温度
一张未签的劳动合同,一场本可避免的纠纷。当口头约定碰上法律底线,当拒不履行遇上司法决心,法官如何让白纸黑字的判决成为劳动者手中实实在在的权益?这不仅是对法律权威的捍卫,更是司法为民的生动写照。
口头约定藏风险,合法权益受损害
2024年4月,梅某通过招聘网站与惠某百货店实际经营者周某达成口头用工约定。在随后的11个月中,梅某辛勤工作,周某每月通过微信转账支付工资,总计28784元。然而,这看似“顺畅”的合作背后隐藏着法律风险:双方始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百货店也未为梅某缴纳社会保险。
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法院均认定用人单位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周某仍以“行业惯例”为由拒绝履行生效判决。
保险必缴纳,拒缴必追责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周某表现出强烈抵触情绪:“我们这行都是这样做的,凭什么要我付双倍工资?”面对这种情况,执行法官采取“先理后兵”的执行策略。
法官多次与周某深入沟通,耐心释法:“国家从9月1日起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缴纳要求,但这不代表之前的用工可以免除责任。为员工缴纳社保是用人单位始终存在的法定义务。”法官同时提醒:“法律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就是要倒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现在拒不执行,将来可能要承担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在一次次沟通中,法官既讲清法理,也阐明利害:“作为个体工商户,更要珍惜商业信誉。一旦被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对经营造成更大影响。”法官还特意算了一笔经济账,让周某明白履行判决比拒不执行更“划算”。
权益保障落到实处,普法教育入脑入心
最终,在法官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周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将全部执行款汇至法院账户。这起案件的成功执结,不仅实现了个案正义,更产生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执行法官表示:“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所有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是可选项,而是法定责任。同时,为员工缴纳社保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不因新规的出台时间而改变。”法官特别强调:“无论是双倍工资的规定,还是社保缴纳要求,其根本目的都是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该案通过执行程序,让法律条文变成了现实中的规则,既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用人单位的规范经营,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纸判决,承载着法律的重量;一次执行,传递着司法的温度。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展现了法院维护劳动权益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执行工作中法理情相融合的智慧。让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让法律权威得到维护,这正是司法为民的最美诠释,也是法治社会的最好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