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屈乡新“枫”景丨一把卷尺量“通”邻里路

时间: 2025-07-11 14:33 来源: 秭归县人民法院

一条由张某、王某等四户人家

共同出资修建的便道

近三年来却成了邻里之间

难以逾越的“心墙”

邻居张、王两家为了这条路的通行和清洁,争执不休,积怨日深,村里调解过,派出所协调过,白纸黑字的协议签过,矛盾却像路边的野草,割了一茬又长一茬。最终,张某(化名)将王某(化名)诉至秭归法院。

案情简介

3_副本.jpg

“老王在路肩上种了菜园和柑橘树,雨水一冲,泥土就淌到本就不宽的土路上,车子开过,车轮能不沾满泥巴吗?”张某满腹委屈。

“当初说好弄脏了禾场(院坝)你们扫,白纸黑字签的协议,可老张几次三番都不遵守!”

更让张某憋闷的是,当初王某自己出钱硬化了家门口那段路后,还通过村里调解让他掏了一半的钱。

可这钱花了,路却走得越来越“堵心”。另外两户出资人常年在外,这条便道的“家务事”,成了张王两家解不开的“心结”。

承办法官仔细翻阅卷宗,倾听双方诉求。案情看似围绕一条路,但背后是邻里间信任、互谅互让精神的流失。

双方心里都清楚问题出在哪,但就是卡在“一口气”上,谁也不愿先退一步。法官深知,要治本,得去“病根”所在的地方看看!

微雨下的“丈量”

小一点.png

法官联合村干部,一起走进那条充满争议的乡间便道。

泥巴路、硬化禾场、路肩上的柑橘树……这就是矛盾的全部“舞台”。

法官先做起了“实在事”,他拿出带来的卷尺,仔细丈量道路的宽度,路肩被占用的范围。

站在泥泞与硬化的交界处,法官根据《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耐心解释。

“老王,你在大家通行的公共路肩上种植,影响道路使用和排水,雨水冲刷泥土上路,确实有不当之处。”

“老张,你车子带泥弄脏了王某的禾场,从法律上讲,造成他人财产(禾场)污染,及时清理也是应尽的义务。”

“你们双方之前签的调解协议,只要合法,就应该好好遵守,这是诚信的体现。”

便道重归“坦途”

2_副本.jpg

见双方虽已明法理,却碍于情面,法官话锋一转,讲起了“六尺巷”的故事。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老张、老王,咱们乡里乡亲,同走一条路是缘分。为了这几尺地、一点泥巴,伤了这么多年的情分,值得吗?大家心里都敞亮点,各让一步,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才舒坦啊!”

一旁的村干部也纷纷点头,从乡规民俗、和睦相处的老理儿劝解。

渐渐地,张某和王某脸上的愠色被触动和反思取代。“是啊,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呢?”

在法官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多年的坚冰终于消融,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王某承诺限期移走种在路肩、影响排水的柑橘树;张某则保证,今后通行若弄脏王家禾场,将及时清扫干净。双方握手言和,明确彼此享有畅通无阻的通行权,张某也放弃了其他诉求。

这起积怨三年的通行纠纷成功化解,是秭归法院践行“枫桥经验”,推动矛盾实质性化解的缩影。法官深入田间,以法为尺、以理服人、以情促和,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秭归法院将持续深化多元解纷,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努力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为和谐乡村筑牢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