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法庭|一颗橙子的份量……
在秭归的长江岸线上,归州人民法庭像一枚被岁月打磨的鹅卵石,静静嵌在巴楚文化的褶皱里。
七十余载光阴流转,它从土坯房里的木制审判台走到数字化调解室,从背着国徽翻山越岭到把法庭开在脐橙园头,其基层法庭的成长轨迹,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三峡库区的生动实践。
从“脚沾泥土”到“机制赋能”:解纷根系深扎乡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归州,山路逶迤如脉,老法官们背着国徽、裹着卷宗,踩着晨露走村串户。
调解邻里口角时蹲在田埂边,化解婆媳矛盾时坐在热土灶旁,村民们说:“法官的胶鞋印子,比山涧的溪水还密。”那时的司法智慧朴素而坚定——矛盾化解在村口,纠纷止于乡野。
归州“诉调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2001年三峡工程移民搬迁与产业转型叠加,归州人民法庭案件量激增,曾占全县基层法庭收案总数的40%左右。
面对“案多人少”困局,归州人民法庭以“矛盾不上交”为目标,率先探索“诉调对接”机制,即构建“民调中心户-组-村-乡”四级调解网络,依托乡镇政法例会搭建联动平台,通过集中培训、个案指导、委托调解等方式,激活人民调解“神经末梢”。
2005年推行的“三四六六”调解工作法,让当年收案数同比下降27.11%,调解撤诉率达94.17%。
2007年,秭归县委以归州人民法庭经验为蓝本在全县推广“诉调对接”机制,法庭获评“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先进集体”。
青春接力 初心如一
如今,青年法官接过接力棒,将老法官的胶鞋换作运动鞋,传承着“人在一线、心在一线”的传统。
他们绘制“纠纷热力图”精准定位矛盾高发区,在移民安置点设立“流动服务站”,使司法服务始终跟着群众需求走。
从“田间调解”到“链上服务”:法治甘霖浸润橙香
秭归的秋日,漫山脐橙如缀满枝头的“小太阳”,可这抹金色也曾是纠纷的“导火索”——橙农与客商的价差之争、合作的利益分配之隙、物流运输的损耗之纠,一度占据法庭案件量的三成。
一案生花,法护橙香
2020年盛夏,法官于某电商物流园亲历的一起脐橙交易纠纷,催生了“橙子法庭”的诞生。当时,电商王老板将脐橙销往江苏许老板,但货到后尾款迟迟未结,许老板也音讯全无。
法官几经周折联系上许老板后,调查了解到双方系因储存、运输产生争议,经释法说理,最终王老板拿到1万元货款。这一场景推动了“司法+产业”的深度嵌合——法庭紧扣脐橙全产业链,打造“橙子法庭”特色品牌。
三链融合,法润橙乡
如今的“橙子法庭”,已构建“产业保护链、纠纷化解链、法治服务链”三链协同机制:联合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建立“司法+行政+行业”协同机制,推动制定《脐橙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并在全县推广。
开通涉橙纠纷“三优先”绿色通道,开发“清亲法律服务超市”小程序,实现法律咨询“码上办”。
设立“橙子法治微家”,将调解室设在村民家中,配套快递寄存点、法律图书角,成功化解多起涉橙纠纷,既保住橙果品质,又守牢双方权益。
近十年,“橙子法庭”受理涉橙案件同比下降12%,调解撤诉率始终稳定在85%以上,被《人民法院报》称为“橙子的事儿交给橙子法庭”。
从“传统经验”到“数字赋能”:枫桥之路越走越宽
当“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号角响起,秭归法院的法官们忽然读懂了来时路——那些磨破的胶鞋、联动的民调、萌芽的调解,正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生动注脚。
他们以“老传统”为根,以“新智慧”为枝叶,吸纳包含资深橙农在内的15名特邀调解员,组建“法官+行业专家+土专家”调解队伍。
将乡贤评理搬上“云端调解室”,让在外务工人员通过视频参与纠纷化解,给“诉调对接”装上“数字引擎”。
用大数据预警群体纠纷风险点,在幸福村落设立“法官工作室”,每月开展“法律赶场”,把《民法典》讲成“拉家常”。
将《橘颂》中的“绳墨”精神融入情景剧,打造《以墨兴橙》等沉浸式普法课堂,2024年脐橙丰收节,2000余名橙农现场学法,笑声中化解了多起潜在纠纷。
从土坯房到智慧法庭,从背篓国徽到“橙子调解”,归州人民法庭的变迁,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鲜活样本。它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司法的温度,不在高墙之内,而在泥土之中;法治的力量,不在条文之严,而在人心之近。正如秭归的脐橙,唯有深深扎根乡土,方能结出最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