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动态|“避债00后”遇上“暖执行” “子债父还”诠释诚信之道
一笔3000余元的“青春债”,牵动两位年轻人的权益与诚信,更见证一次充满温度的司法实践。面对避而不见的20岁被执行人,法庭干警选择用理解与尊重破局,最终为案件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借款引纠纷 调解后又失信
故事要从2024年说起。时年19岁的小王因日常周转需要,分多次向24岁的小李借款,并出具借条承诺“按时归还”。然而,到了约定的还款日,小王却迟迟未履行承诺。小李多次催讨无果后,于2024年11月诉至法院,除要求小李偿还本金外,还主张按每日100元支付违约金至实际还款日,并承担诉讼费、保全费。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均为年轻人,且借款金额不大,遂组织调解。经耐心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小王于2025年1月20日前付清借款本金,小李自愿放弃违约金及其他费用。
令小李意外的是,调解书生效后,小王却又“失信”了。无奈之下,小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避生日择时 护家事周全
法庭干警第一时间联系小王,电话那头的小王却以“没钱”为由推诿。考虑到小王年纪尚轻,可能存在畏难情绪,法官并未直接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决定“上门看看”。
“法官,这天不行啊,我爸生日,家里要招待亲戚……”当法官提出周五上门时,小王支支吾吾解释。
“没事,那我们周六去,尽量不打扰你们团聚。”为避免因执行影响家庭正常生活,法官主动调整时间。
周六上午,法庭干警来到小王家中,却发现小王外出未归。面对小王父亲老王的疑惑,法官选择先坐下聊起家常。
“大叔,我们是法院的,今天来主要是想和您聊聊小王的事——他之前借了朋友小李点钱,法院调解了,但小王没还,现在小李申请强制执行……”
得知儿子欠款一事后,老王起初有些慌乱:“这孩子不懂事,我……我也不知道他借钱的事啊!”
释法析理 父代偿解纷
法庭干警拿出相关文书,详细向老王解释了案件经过、法律规定,以及小王拒不履行的严重后果。
“大爷,法律上您没有替儿子还款的义务,但我们知道您疼孩子。小王现在可能一时周转不开,但如果一直拖着,不仅会影响他的信用,以后找工作、生活都可能有麻烦。您看,能不能和小王沟通下,咱们一起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老王沉默片刻,突然起身走进里屋,不一会儿拿出一个钱包:“法官,家里的现金就只有这么多了。小王的事,我这个当爹的得管!你们把这钱转交给小李,就说小王欠的钱,他爹给兜底了!”
当天下午,法庭干警将老王代还的3000余元转账给外地的小李,案件顺利执结。
“这起案件标额不大,但背后是两个年轻人的信任危机,也是一个家庭的亲情考验。”法庭干警坦言,“在处理年轻人之间的纠纷时,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共情,往往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最佳效果。”
近年来,秭归法院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在严格执行法律的同时,注重将人文关怀融入执行全过程,既有力度,护公正;也有温度,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