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槌敲开“亲情锁”,荒地何以结出“双赢果”?
“法官,我丈母娘身体不好,这个案子是她的心病,麻烦尽快处理!”
春节前夕,一位中年男子揣着厚厚的案卷材料,风尘仆仆赶到两河口人民法庭。原来,女婿老廖是受缠绵病榻的周老太之托,请求法院“加急”处理一件包含着亲情与乡愁的土地纠纷。
案情简介
原告周老太与被告老周系亲姑侄,过去同住村里时关系较好。后来,女儿将周老太接到城里居住照顾。周老太在村里的土地处于闲置,而老房则是女婿老廖每年回老家打扫修缮。
2024年3月,老廖照惯例回老家时发现周老太家的一块土地被人占用并栽种了柑橘树,遂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经过调查才得知竟是周老太的亲侄子老周所为。经过多次协商,老周坚持不愿返还土地,周老太遂委托老廖将老周告上了法庭。
法理不外乎人情。虽然两河口法庭于2024年12月18日重新运行后已经收到了许多起诉材料,但考虑到周老太已79岁高龄并常年卧病在床,为解其心结避免留下人生遗憾,两河口法庭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将本案立案受理,把握审理时点,打好解纷“时间战”。
实地勘察,厘清纠纷焦点
土地纠纷通常案情复杂、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同时大多伴随着历史遗留问题,仅凭书面证据材料难以定分止争,只有深入实地勘察,才能真正厘清纠纷焦点。
2月24日,法庭干警联合村干部、调解员组成调解专班,联系上老廖、老周一同来到案涉土地现场,通过“两步走”方式开展了实地调查。
第一步,图、地比对,通过将林权证、土地证、卫星图与现场地形比对,勾勒出争议地块大致范围;第二步,现场质证,让老廖和老周现场对彼此的证据发表质证意见,同时,双方共同对争议地块进行指证,确定出争议地块的具体边界。
精准“把脉”,诊断症结堵点
在现场调查时,法庭干警察觉到老周神色不忿,似乎有苦衷要倾诉,为更深入了解案情,法庭干警决定开展“背靠背”调查。
“你们只看到我占了土地,怎不问问我之前是怎么对姑姑的?”通过干警的耐心引导,老周终于说出了心中的委屈。
曾经,老周时常关心照顾姑姑,周老太家里缺的物品有些是老周帮忙添置的,甚至周老太的丈夫摔伤,都是老周背下山去医院治疗。但是后来因为些许误会,导致两家人产生了矛盾,甚至上升到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周老太进城后,曾向村里表达过出售老屋和流转土地的想法,老周便数次提出想要购买老屋。但因误会隔阂,让两人一直没有对此达成合意,老周遂觉得周老太不念姑侄情。几年前,老周在开荒时因界限不明,占用了周老太荒废已久的土地,种上了十多棵柑橘树。在老周看来,这场纠纷的发生应了“荒地无人耕,耕了有人争”。
而周老太虽身在城里,但仍心系乡村老家,老屋于她不仅是生活最久的地方,更是老伴留给她的念想,于是委托女婿按时回来打扫修缮房屋,保护好这一片小天地。对于侄儿老周的请求,她一方面不舍得老屋,另一方面与侄儿存在误会,自然也就不愿成人之美。
变“荒”为宝,找准突破锚点
厘清了案件焦点,找到了纠纷堵点,两河口法庭决定拓宽思路,跳出个案的框架,从“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土地闲置”这个宏观议题角度出发,在原被告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
一方面周老太惋惜老屋没人住,田地无人耕,另一方面老周确实有实际住房和扩大发展柑橘种植业的需求,因此两河口法庭分别对原被告展开调解工作。
“周婆婆,宅基地、承包地确实在您名下,可您两个女儿都已因婚嫁离开村集体。您百年以后,宅基地和田地或将被村集体收回,那当下的争议都将失去意义。不如您这时就将土地和老屋一起流转给需要的人。”
“老周,既然你需要土地和房屋,周婆婆又是你的亲姑姑,不如放下芥蒂,和老人家坐下来谈谈解开误会,也许会有转机。”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但只要多努努力,总能有松动的地方。最终,在法庭的努力下,原被告双方自愿达成协议,老周就占用土地一事登门向周老太赔礼道歉,周老太则同意老屋由老周购买,承包的集体土地和林地也转让给老周。
而在周老太与老周完成房屋、土地和林地交割的当天,老周和老廖一同为两河口法庭送来了书写着“原被握手 胜败皆服”的锦旗。至此,本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理念,案涉土地也变“荒”为宝。
结案子,了烦心事;结果子,了发展事。此案的顺利调解,不仅修复了姑侄亲情,更是拓宽了土地纠纷化解思路。日后,两河口法庭将持续践行“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丰富解纷手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