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法庭|3000元劳务费7年追索无果 法庭倾情调解一朝结清
一张迟来七年的欠条,一场跨越多年的追索,折射出基层劳务纠纷的痛点与难点。当农民工的汗水遇上拖欠的薪酬,法律如何为公平正义撑腰?
近日,我院成功调解一起长达七年的劳务合同纠纷案,让劳动者权益落地有声。
一笔迟迟未结的“辛苦钱”
2015年5月,秦某联系谭某,请其带工人前往某家山村四组参与石漠化土地整治工程,负责砌堡坎工作。谭某随即带领工人进场施工,至同年7月底完成指定工程段落。然而工程结束后,秦某未支付任何劳务费用。直至2016年1月26日,双方在秦某家中结算,秦某支付了70%的工资,剩余6631元出具欠条承诺后续付清。这张薄薄的欠条,却成了谭某多年追讨的开端。
七年催要路上的无奈与坚持
从2017年至2025年初,谭某多次通过电话向秦某催要欠款,对方却屡屡以各种理由推诿、搪塞,甚至拒绝接听电话。漫长的七年里,这笔不足七千元的欠款,不仅成了谭某心头的石头,更反映出部分基层劳务关系中承包方缺乏契约意识、劳动者维权艰难的现实困境。多次沟通无果后,谭某最终选择诉至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
当庭给付,司法温度化解积年矛盾
面对这起跨度七年的纠纷,承办法官准确把握争议焦点,以娴熟的调解技巧化解矛盾。调解过程中,法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让当事人充分表达意见。在与被告秦某沟通时,法官既严肃阐明拖欠劳务费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又从情理角度引导其换位思考:"农民工赚的是养家糊口的辛苦钱,拖欠七年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这番话让秦某深受触动,态度逐渐转变。
法官同时安抚原告情绪,组织双方核对账目。在确认秦某已支付3600元后,法官就剩余款项的支付方案积极引导协商。最终,在法官专业而温暖的调解下,秦某当庭通过现金支付剩余3000元劳务费。一场持续七年的纠纷圆满化解,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这起案件虽小,却关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映照出司法在维护公平正义中的力量。一笔拖欠七年的劳务费最终当庭结清,不仅体现了法院调解工作的温度与效率,更传递出清晰的司法信号:任何企图逃避债务、漠视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纠正。
下一步,秭归法院将继续发挥审判职能,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