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三峡库区首例!

“劳务代偿+认购碳汇”生态司法新实践!

时间: 2025-03-28 08:46 来源: 秭归县人民法院

3月12日,秭归县人民法院以“劳务代偿+认购碳汇”的创新思维,审结三峡库区首例“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贯彻落实“司法惩戒与生态修复”融合新机制,最大限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最优效果。

庭审直击

随着法槌在第一审判庭敲响,由七人合议庭审理的周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周某于2024年10月9日至15日期间,使用禁猎工具变压电机、电线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等野生动物,经专业机构评估认定,造成生态资源损失62800元。

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周某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在提起公诉的同时,依法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被告人对造成的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给予赔偿。

考虑到周某经济条件较差,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民事赔偿存在困难,法院在依法判处周某刑事处罚的同时,创新采用“劳务代偿+认购碳汇”双轨修复方案,允许当事人以参与生态巡护劳动折抵赔偿金,并以认购林业碳汇方式实现生态效益增值。

被告人周某与属地村委会签订《义务生态护林员协议》,周某以担任5年护林员抵偿赔偿金30000元,同时周某自愿认购碳汇365.99吨,支付碳汇认购金32800元。

多维效应

“本案突破传统‘一罚了之’的简单模式,从‘惩罚性司法’到‘修复性司法’,从‘单一追责’到‘多元共治’,构建起生态受损三重修复体系。”

“一是刑事惩戒震慑,依法判处刑罚、没收作案工具并追缴违法所得;二是劳务代偿修复,将生态服务转化为赔偿价值;三是碳汇认购补偿,量化评估生态损害并实现碳中和。”本案审判长王玉娥介绍道。

庭审现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及居民代表共计30余人全程旁听见证,案件审理变为一堂沉浸式生态文明法治公开课。

市人大代表韩刚:这个判决既有法律硬度又不失司法温度。劳务代偿让生态修复更可持续,碳汇认购让环境损害可量化补偿,这种创新值得推广。

市、县两级人大代表崔庆国“双碳"目标融入司法实践,体现了司法机关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要加大这类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巡回办案力度,将庭审开在第一现场,让更多群众知悉。

县政协委员梅云超这种“修复性司法+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让破坏者变守护者、旁观者变参与者,真正实现了生态治理的共治共享。

镇司法所王必刚本次庭审,是一次生动的普法课,让人民群众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入脑入心是所有党员干部共同的职责,我们要当好义务宣传员!

 

“劳务代偿+碳汇认购”模式正书写着生态司法保护的新答卷,这不仅是对“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原则的生动诠释,更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法治实践,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样本。未来,秭归法院将在更多生态保护领域推广应用该机制,让司法利剑化为润泽青山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