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纷|两年僵局两日解 综治中心显担当
一场因燃气管网改造引发的劳务纠纷,像块压在多方心头的巨石——施工方反复投诉影响项目收尾,企业被拖入诉讼泥潭,两年僵局里,没有赢家。
直到他们走进同一个地方,这场“拉锯战”才迎来转机。这个地方,叫“综治中心”。
它如何让积怨消弭?又能为群众解决哪些难题?我们不妨从这起案件说起。
两年僵局:民生工程里的“三角困局”
2024年初,秭归某工程的燃气管网改造项目顺利竣工,可承接方湖北某建筑公司与实际施工人余某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原本清晰的工程量结算,因计价标准分歧成了“公说公有理”的糊涂账:余某认为企业拖欠工程款,多次到相关部门反映诉求,影响了项目收尾;建筑公司则因审计周期长、评估费用高,无奈撤诉后仍背负“拖欠”骂名,企业发展受阻。
这场纠纷的核心,是民生工程中常见的“三角债”困局——劳动者要“薪”,企业要“誉”,却因沟通渠道不畅、解决成本太高,让小事拖成大事。
当诉讼程序因成本高、周期长让人望而却步?这不仅是当事人的诉求,更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
综治中心:解纷的“全能枢纽”如何破局?
转机出现在双方主动走进秭归法院立案庭的那一刻。面对这起典型的“小案大矛盾”,法院受理案件后,积极与综治中心取得联系,同时引导当事人前往综治中心开展调解工作,并全程参与调解指导。
什么是综治中心?
简单说,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枢神经”,整合了法院、司法、住建、人社等多部门资源,还引入行业专家、资深律师组成调解团,就像一个“解纷超市”:群众有矛盾,进来就能找到专业的人、对口的部门,不用再“多头跑、反复找”,实现“一站式”解忧。
这起纠纷中,综治中心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是资源整合,高效联动。中心第一时间指派了既有法律功底又熟悉工程行业的人民调解员石达钰。石达钰翻遍双方合同条款,标注出“单价约定模糊”的关键处;又找到行业惯例文件,对照燃气管网改造项目的市场定价标准,发现了双方争议在于新旧标准的不同,导致双方对工程款金额争议较大。至此,原本各执一词的双方,第一次看清了矛盾的“坐标系”。
二是专业权威,让人信服。调解员深知,单纯的经济利益平衡难以彻底化解矛盾,唯有让双方意识到“当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才能真正推动和解。为此,调解员从三个维度,揭示了“拖延赔付”的长期成本,既算“经济账”——建筑公司的亏损压力、余某的实际支出;也算“诚信账”——反复投诉对企业信誉的影响、拖延付款对劳动者的伤害;更算“法律账”——如果走诉讼程序,评估费用可能超过争议金额,时间成本更难以承受。这种专业疏导,让双方从“各执一词”变成“换位思考”。
三是前端化解,成本低廉。该案若走诉讼,可能耗时半年以上,评估费、律师费加起来,给争议双方带来的经济成本巨大;但在综治中心,调解员全力促成和解,省去了评估、开庭、执行等环节,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
最终,双方在综治中心当场签下调解协议:湖北某建筑公司承诺限期支付余某的工程款。
司法确认+高效执行:给和解协议上把“保险锁”
调解协议的达成只是起点。为防止“口头承诺”变“空头支票”,秭归法院立案庭立即启动司法确认“绿色通道”——承办法官当日完成协议合法性审查,当场出具民事裁定书,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这意味着,若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无需再走诉讼程序。
从协议签订到工程款全部到账,仅用时48小时。
余某拿到钱时感慨:“以前总觉得打官司耗不起,没想到在综治中心调解,比打官司更省心、更踏实!”
这场持续两年的僵局,在综治中心的“一站式”解纷服务中,画上了圆满句号。
从两年僵持到两日兑付,这起案件是秭归县综治中心多元解纷机制的生动实践。
综治中心不是“花架子”,而是群众身边的“解纷管家”——零成本、高效率、专业强、弱冲突、避风险、能执行,解"燃眉急",更护“长远利”。
未来,秭归法院将持续优化这一模式,让更多矛盾在源头化解——因为这里,有速度、有温度,更有稳稳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