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那些事儿》观剧体会
春训期间,院里组织大家观看了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讲的是巡回法官赵晓海背着国徽、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为老百姓普法宣传、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的故事,看完之后我感触良多。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青年干警,话剧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是我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基层诉源治理的生动诠释。
就拿我来说吧,我和杜法官两人组成的速裁团队,是立案庭速裁团队之一。和剧中的背包法官赵晓海一样,我们日常办理的也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事小案件。
这些小案件,不仅标的额小,类型还多种多样。比如,刘大妈家阳台玻璃脱落把楼下向大哥的新车砸伤了,珠宝店员工把王大妈的金戒指发票弄丢了,李大妈家厨房漏水和楼下丁大姐协商未果打起来了。除此之外,还有以装修存在瑕疵为由拒不支付装修尾款的,对物业服务不满拒交物业费的,借钱多年不还的,拖欠货款、工程款、劳务工资的,分手、离婚后仍有经济纠纷等等类别,不胜枚举。
有些案件看似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大家火气大、怨气重、矛盾深,甚至恶意拖欠、胡搅蛮缠、毫不讲理,已让多家部门头疼不已,轮到我们调解起来也并不容易。
每当调解陷入僵局、进展不顺时,我都忍不住对杜法官抱怨,要不判决算了,我们省时省力好办下一个。可杜法官认为判决只是方便了自己,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甚至可能还会扩大,增加执行负担。他总是极力安抚、细查现场、复核证据、划分责任、评估损失、找突破口、阐明法理、耐心劝导,一遍又一遍用心用情为老百姓服务,尽最大努力在诉前解决纠纷,做到公平公正、案结事了。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年前我们在茅坪镇的某个小区里处理的一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当事人双方就阳光房房顶漏水责任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杜法官为了弄清楚漏水原因,搭了一个近3米的梯子爬上去查看现场,下时候梯子不稳还险些滑倒,当时我在现场吓得心惊胆战,他却没事儿似的还跟业主开玩笑说“我都快退休了,可莫因为你的案子搞个工伤就划不来啰!”说完,原本凝重严肃的调节气氛开始缓和,双方也逐渐接受了杜法官的调解意见,达成协议后便当场履行了。
我们立案庭三个速裁团队,就是这样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一次又一次用耐心、用温情、用想为老百姓办点事实的情怀,以法律为底线,去解决让老百姓急难愁盼的烦心事儿,践行诉源治理理念,探索诉源治理方式。
新的一年,立案庭速裁团队将继续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创新工作方式,落实“法院+N”机制,推动调解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