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乡新“枫”景|十年装修款拉锯战 一纸调解终破坚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化解陈年积怨,需司法智慧如春风化雨。两河口人民法庭巧用“枫桥经验”,让一起纠缠近十年的装修纠纷,在情、理、法的交融中冰释前嫌。
装修款拖了十年,卡在哪?
时间回溯至2016年3月,李某与甲公司签订宾馆装修合同,约定由李某负责宾馆装修,完工后据实结算。工程结束后,双方确认装修款为20000元。
然而,甲公司以李某提供的装修清单“不明确”、项目验收“不合格”为由,迟迟未支付款项。这一拖,便是漫长的近十年光阴。沟通无果之下,李某最终选择诉至法院。
线上“把脉”,厘清权责破坚冰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敏锐洞察:十年积怨,症结不在金额大小,而在双方因长期误解形成的信任坚冰!事实基础清晰?那就调解优先!
法官迅速征得双方同意,开辟线上沟通渠道,精准锁定争议核心——装修质量认定与付款责任履行。
线上沟通中,法官化身“法治导航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为基石,条分缕析地阐明双方权利义务边界:发包方长期拒付合同款项的,需承担相应法律风险。法律的标尺清晰丈量,“模糊地带”变得泾渭分明。
权责的明确,为双方卸下情绪包袱,搭建起理性对话的桥梁。
情理法交融,十年心结终释然
调解现场,法官聚焦核心矛盾,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一方面,明确指出施工瑕疵问题需要客观面对,并强调诚信履约对维护行业声誉的长远价值;另一方面,引导双方理解对方的立场与难处——体谅装修行业的艰辛付出,也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压力。
没有针锋相对的指责,只有寻求共识的努力。情理法三股暖流汇聚,融化了横亘十年的信任坚冰。在法官主持下,一个兼顾双方合理诉求的调解方案顺利达成。
“心里这块石头压了快十年!一直没走法律程序,就是担心耗不起时间。真没想到,几天时间,法院就帮我们把这事儿彻底了结了!”手捧调解书的李先生,言语中充满释然与认可。
装修纠纷虽“小”,却紧连万家安居,关乎营商诚信。 在这起跨越十年的“陈年旧账”中,法官主动将调解挺在前面,用法治思维厘清边界,用共情沟通消除隔阂,最终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未来,秭归法院将持续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让司法为民的温情与力量,在每一个“小案件”中传递公平正义的“大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