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乡新“枫”景丨两张图解开四年心结
一块承包地,两家争四年。近日,秭归县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引发的案件,让因征地补偿款生出嫌隙的双方当事人重新握手言和。
“这块地我种了十几年!”
“林权证上写得清清楚楚是我的!”
2025年初春的庭审现场,原告张某与被告王某的争执声此起彼伏。从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调解到仲裁机构裁决再到法院诉讼,双方已多次对簿公堂,但对涉案林地的归属问题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随着承办法官进一步审理案件,发现双方当事人表面是林地纠纷,更深层次则是涉案林地被纳入征地范围,双方实为对征地补偿款有所争议。
为揭开“土地迷局”,法官联合村干部、调解员组成调解专班,联系上双方当事人两次深入争议林地,现场勘验土地边界,但双方依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光现场勘测还不够,还需要更‘铁’的证据!”
于是法官走访至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调取原始测绘档案,获得相应的卫星遥感图与征地测绘表。在法官的帮助下,张某和王某参照上述两图,比对涉案林地,经过互相质证后,最终确定出争议地块的具体边界——大部分区域确属王某承包范围,张某只占一小部分。
“看来真的是我弄错了,征用的这块地确实更多的属于王某。我申请撤诉!”
在法官建议下,村委会根据实际开垦情况重新划分补偿款。当补偿款送到张某手中时,这个倔强的老人终于露出笑容。
“法官把‘土地经’念透了,我心服口服!”
这场纠纷的化解,是秭归法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生动实践。法官通过“现场勘查+专业图表+联动调解”的组合拳,将矛盾化解在判决前。正如承办法官所说:“土地纠纷往往连着民心,只有把法理、道理、情理都摆在阳光下,才能真正解开群众心结。”